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这是一份勾勒中国未来十年智能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该意见一方面支持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普及,描绘出一幅AI赋能未来生活的蓝图;另一方面也强调AI推广要减少就业冲击,重点支持创造新岗位的创新。
1、三步走,全面步入智能社会
《意见》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
到2027年:AI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AI在治理中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0年:AI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关键增长极。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
2、六大“人工智能+”行动:覆盖全社会
+ 科学技术:变革科研范式,用AI加速“从0到1”的科学发现和“从1到N”的技术转化,甚至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产业发展:
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底层逻辑就是AI的企业和商业模式)。
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化,从设计到供应链全面升级。
加快农业数智化,用AI育种、管理、操作智能农机。
创新服务业模式,从数字赋能走向智能驱动。
+ 消费提质: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智能助理、智慧养老、托育、陪伴等。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万物智联的智能家居、汽车、穿戴设备,以及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结合的新产品。
+ 民生福祉:
工作:人机协同、新型岗位、AI技能培训。
教育:智能学伴、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
生活:AI健康助手、辅助诊疗、文化创作、养老助残,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 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乡村普惠、智能政务。
AI用于公共安全、网络空间治理、防灾减灾。
赋能生态治理,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 全球合作:
推动AI技术普惠共享,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共建全球治理体系,确保AI安全、可靠、可控。
3、文件还详细部署了如何支撑上述应用,包括:
提升模型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数据供给: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创新数据产权和收益机制。
智能算力:优化全国算力网布局,推动“东数西算”,让算力更普惠。
人才队伍:超常规培养领军人才,完善评价体系。
安全与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准则,提升安全能力,防范风险。
这份《意见》不仅仅是一份产业政策,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社会宣言。它标志着AI将从“点缀”真正变为“基础”,像水电煤一样融入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角落,重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
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未来的工厂将由智能体自主调度优化,农田由无人机和机器人精准照料,身边的终端设备不仅能听懂指令,更能够主动理解、预测我们的需求。教育因AI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医疗借助AI变得触手可及、精准高效。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再是对立与替代,而是走向协同与共创——新的岗位、新的技能、新的价值网络将应运而生。
政策已经锚定方向,未来十年,行动将成为关键,拥抱变化,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时代赠予我们的必然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