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政府采购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确保这笔巨额资金规范高效使用,成为各级审计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
据第一财经最新统计,近期16个省份陆续发布的2024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中,普遍反映出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问题。多地出现供应商弄虚作假、串通投标,以及违规分包转包等现象;部分地方部门规避采购程序,设置歧视性条款,验收环节监督缺位、流于形式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针对政府采购中暴露的各类乱象,今年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着力规范采购行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运用财政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预计达到约3.3万亿元。
审计报告中披露了多个典型案例。例如,广东省7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政府采购项目存在串通投标行为,涉及资金约7.3亿元;河北省4个部门下属的12家单位在项目招标中出现串标、违法转包、程序倒置或评标不规范等问题,涉及金额0.6亿元;江苏省3家单位的4个政府采购项目中,由于采购人未严格履行审核与监督职责,导致投标人涉嫌围标串标或提供虚假材料中标,涉及资金0.25亿元;山东省9个单位的政府采购项目存在违法分包、违规转包及合同条款设置不合理等现象,涉及资金约0.26亿元。
事实上,上述问题并非新问题,而是每年审计中屡屡发现的老问题。尽管近些年政府采购法规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部门单位不执行相关制度,设置歧视性条款,未编制年初预算或超预算实施政府采购,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流程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这一背景下,科技手段正成为提升政府采购规范性和效率的重要支撑。鼎函科技研发的AI大数据风控系统,正是该领域的积极实践者。
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采购需求发布、招标文件审查、专家抽取、开评标过程、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等环节线上化、数据化。通过算法识别围标串标、虚假投标等异常行为,实现风险预警和实时监控。全面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让采购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从技术层面压缩人为操作空间。
对供应商,通过招采信息推荐、智能投标、智能销售等产品,提升企业盈利与运营效率;对央国企及政府单位,则凭借供应商画像分析、分类评级、风险预警、智能采购等工具,强化采购效率与风险管控能力。作为产业智能服务领域的先锋,鼎函科技致力于以技术重塑供应链价值,推动合作更高效、决策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