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指引》的持续修订与深化落实,各地严格贯彻“应进必进”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覆盖范围。
在此背景下,电子保函的引入为国有产权交易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意向投标企业资金占用成本,提升交易便利性,还能有效助力交易提质增效,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电子保函为纽带的国有产权交易体系完善路径
目前,在国有产权交易中,对交易金额低的标的有时不设置保证金或设置低额保证金,对交易金额较高的标的设置保证金金额相对较高。此时,将电子保函运用到此类国有产权交易环节中会为意向单位提供高便捷、低成本的服务,可改变以往投标企业使用现金缴纳保证金的模式,既能降低意向单位的资金成本,也避免了由此产生的账户利息如何结算的问题。
产权交易机构通过引入电子保函服务商,使保证金管理更加精准、便捷,推动保证金管理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同时,参与投标的企业因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资金成本,能够对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产生正面影响,活跃产权交易市场的活力。
以某市产权交易中心为例:交易所发布多个建设项目,多家投标企业积极参与投标,在投标过程中,短短三个月,累计出具电子保函264笔,涉及保证金近亿元,着实降低了意向单位的交易成本,显著提升了交易活跃度。同时,某交易平台显示,自2021年推行电子保函后,项目平均竞买人数从3.2家增至5.6家,流标率由12%降至6%。特别是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参与门槛大幅降低,电子保函的推广应用显著释放了企业的资金活力。
电子保函在国有产权交易中的创新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保证金制度下企业资金占压的痛点,更激活了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通过持续优化电子保函服务生态,必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