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通知》正式实施。这项新规从三大方面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规范,将深刻影响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生态。
一、明确发展方向,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新规开宗明义指出,供应链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重点支持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核心企业的严格要求: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付款条件。同时鼓励银行创新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二、强化银行风控,防范金融风险
在银行管理方面,新规要求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严防对核心企业过度授信。特别强调银行必须自主把控贷款管理全流程,不得将关键风控环节外包。在与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中,银行需定期评估合作方资质,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三、规范电子凭证业务,确保交易安全
针对快速发展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新规作出详细规定:必须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明确要求资金结算必须通过合规金融机构进行,防止资金挪用。同时建立登记制度,促进业务规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设置了两年过渡期,给予市场充分调整时间。在监管方面,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作用。
这项新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供应链金融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通过约束核心企业行为、规范金融机构操作、保障中小企业权益,将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各市场参与主体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模式,把握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