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鼎函
发布于 2025-06-11 / 11 阅读

政府力推、企业点赞—电子保函如何“解锁”亿万资金?

从浙江庆元到内蒙古奈曼,从新疆乌鲁木齐到浙江龙泉,多地接连发布电子保函助力企业盘活资金的新闻——庆元释放2.7亿元、奈曼减轻4.8亿元负担、乌鲁木齐减负3.9亿元、龙泉盘活3.2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的"电子保函热潮",也是企业对这一金融工具的认可。

一场席卷全国的"资金解放运动"

电子保函正在成为各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标配动作"。这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资金解放运动",正在帮助数以万计的企业摆脱投标保证金的束缚。

以浙江为例,作为数字经济先行者,早在2019年就开始推广电子保函。如今,这一创新举措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内蒙古,电子保函让草原上的中小企业不再为投标资金发愁;在新疆,这项政策为边疆企业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减负红利。这些资金重新回到企业账户,可用于采购、研发、扩产,真正实现“钱生钱”。

为什么各地都在抢推电子保函?

究其原因,电子保函实现了"一举三得":对企业来说,用几百元的保费替代几十万的保证金,资金周转率大幅提升;对政府而言,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最佳实践;对整个市场来说,则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政策加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各地政府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并非偶然。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庆元、龙泉等地通过对接省级电子保函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提升了招投标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当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意味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正在加速,企业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未来已来:电子保函将成市场标配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保函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工程建设领域,逐步向政府采购、物流运输、外贸出口等行业延伸。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保函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多地实践已经证明,电子保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受益,这一创新模式必将成为招投标领域的标配,助力实体经济轻装前行。